我先來說說一些例子,才能更清楚表達我想要說明的事情。
有一個小孩一天到晚不想吃飯,媽媽總是拿他沒辦法,這個小孩常常在正餐之外,三不五時拿到點心吃。
狀況一:
小孩因為正餐不吃,過了吃飯時間,肚子餓了,開始到處亂摸,在廚房裡找吃的,看到了餅乾,拿起就吃了。
媽媽看到了,就說:你不能吃餅乾喔!
然後媽媽就走了。
這小孩還是繼續吃餅乾,吃飽了。
過沒多久,正餐了,食物在前,一口都吃不好,媽媽三催四請,擔心小孩吃不多,連哄帶騙,吃了兩三口,符合媽媽低標準飲食,又給他吃點心,當做滿足他有吃到飯的獎賞。
這個例子中,我先說明媽媽的態度,媽媽就是看到了小孩吃餅乾,說了就算了,她只是說說,並未有任何行動,於是小孩沒有因為吃到到餅乾受到任何結果。於是,小孩養成一個習慣,媽媽總是說了就算了,壓根不用放在心裡。千萬別以為小孩沒這麼想,他只是沒想到而已,但他已學到了道理,不用理會媽媽太多的道理。
再來因為媽媽沒有原則下,小孩變得很難培養好吃飯的習慣,於是惡性循環,養成吃點心當正餐的壞習慣。
關於怎樣讓小孩愛吃飯,這又是另一門話題,我有一套原則,適用我家庭,往後有機會分享。
狀況二:
小孩偷吃餅乾,媽媽看到了,就說:不能吃餅乾喔,不可以因為沒有吃飯,就吃餅乾喔。媽媽要拿走了。
小孩因為被拿走餅乾了,開始大哭,哭得讓你以為你錯了,他才是對的。媽媽嚇一跳了,心想,才一口餅乾,沒什麼呀。
然後馬上給小孩餅乾吃,然後又說:這是你最後一個餅乾喔,不能再吃囉。
媽媽態度表現是我說話沒有標準,可有可無,不是很算數,小孩可以在這尺度當中遊走,有時候媽媽說的可能不行就是不行,有時媽媽說的可能不行變成行,所以每次我就哭哭鬧鬧,看看媽媽的標準在哪,也許運氣好點,我可以因吵鬧得到我要的。
往後這個小孩,常常就來個“我要,我要,給我,給我” 不然我就哭給你看。
我有個朋友媽媽從小就這樣帶小孩,小孩哭了就給東西安慰他,所以養成我要什麼,就哭,哭了馬上有。現在長大了,個性也是如此,遇到不如意,哎哎叫,不然就是伸手就要拿,當了小孩的父母,還是如此過日子,辛苦了另一半,也教壞小孩。
狀況三:
小孩吃了餅乾,媽媽看到了就說:喔,你不可以偷吃餅乾喔,剛剛沒吃飯,就不能偷吃點心喔,媽媽要把餅乾拿走,等你晚飯把飯吃完,我可以給你這片餅乾,當作吃完飯的獎賞。
媽媽就把餅乾拿走。小孩氣了,哭了大鬧,哭得驚天動地,讓人以為他是對的。但是媽媽沒有心軟,她說了就算數。因此小孩養成媽媽說話要聽的道理,漸漸養成好習慣,小孩也會好帶多了。
當然這小孩一定肚子很餓,哭哭鬧鬧的,但是這是他選擇中餐不好好吃飯的結果。在吃晚飯之前,媽媽還提醒小孩說,因為你沒好好吃飯,才會哪麼餓喔。所以晚上時候,請記得好好吃飯喔。
小孩吃餅乾的故事,前題是你在吃中飯時候,就跟小孩說了,你要吃完飯喔,到晚餐之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吃喔,這是條件。
如此一來,小孩吃餅乾,就會得到其結果,看你是上面的狀況“說了就算了,還是說了就是算數”
懲罰小孩前,一定要有條件,讓小孩知道規範,然後才有選擇下的結果。
所以我才說,要尊重小孩的意見,應該不是處處可行的,應該是有條件的尊重小孩的想法。就上面的最簡單舉例來說,你可以尊重小孩不吃中飯的選擇,但是要給他因為他選擇不吃中飯,會得到餓肚子的結果,父母親應該提出這件事情的選擇權的後果。
這個結果下,小孩因為幾次練習沒有飯吃就餓肚子,漸漸學到父母說話就算話的道理,然後乖乖養成好好吃飯的結果。
當然你不可以溺愛小孩,他愛吃餅乾就給他吃呀,不要限制他,結果養成每餐吃餅乾的結果,結果小孩沒有因此好帶,反而因為營養不良,脾氣變差,變得難帶。
小孩在小時候,如何學會正確的選擇,需要父母的明智引導,而不是過分溺愛,讓他們一直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壞習慣。
所以在嚴格教導跟過分溺愛中間,需要拿捏恰當,小孩要能感受父母親的真正的愛,而不是毫無限制的溺愛。小孩態度來自父母親的教導,小孩良好習慣從小就養成,同時壞習慣也是如此。不要想長大就會變好,絕無這種事情喔。你可想想看有多少習慣,你從小就有,現在馬上就可以改過來的呢?所以千萬不要想,現在縱容一點點,無傷大雅,容忍尺度寬大點,小孩不會因為你無限溺愛,長大就會感謝你。
以上就是我個人小小想法,習慣養成並非一日可成,許多壞習慣也非一日可改,但是要有耐心跟毅力,一切都可以改變。上面餅乾故事只是例子,非針對任何人,同樣餅乾故事,可以套用在任何事上,就可以察覺到自己是”說了就算了,還是說了就算數“。(以上僅是分享個人想法,僅供參考,一個蘿蔔一個坑拉,要自己套用看看,才知道適不適合,但至原則不變,言行合一,才是真理)
小孩兩歲以上就已經滿知道選擇下所帶來好壞
結果,跟小孩多練習幾次,小孩漸漸會懂,一定在嚴格下表現愛意,不要讓小孩感受到權威的愛,而尊重與體諒的愛。
結果,跟小孩多練習幾次,小孩漸漸會懂,一定在嚴格下表現愛意,不要讓小孩感受到權威的愛,而尊重與體諒的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